编者的线日本报在头版头条以《一个研究所带动一个行业持续发展——大连合纤所依靠产业化成为行业旗帜》为题,刊出了介绍大连合成纤维研究所走科技成果产业化道路的消息,从今天起本报陆续刊出上、中、下三篇通讯,较为全面地介绍大连合纤所产业化的历程及其成功的经验。
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很多科研院所奋斗的目标,也是很多地方和行业官员努力营造的局面,但做起来又谈何容易。在大连,有个在岗职工仅有280人的市级研究所——大连合成纤维研究所。十几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他们从始至终坚持“两条腿”走路。在瞄准国际最新水平搞科研攻关的同时,瞄准万吨级产量规模,坚持科研成果产业化。不但解决了自己的生存发展,还发展壮大了一大批相关企业。
为什么很多开发类研究所难以取得的产业化成果,大连合纤所却能做到,而且成绩如此令人赞叹?
大连合纤所所长郭大生说,科研成果要转化为生产力,需要经过一个实施产业化工程的过程。要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第一步是要转变观念,要认识到产业化是一门技术。要重视、学会实施产业化工程。
为什么双组份复合纺这项技术在实现产业化10年前在我国试验室中就研发成功了,但迟迟没有产业化?郭大生说,是因为在工业化过程中双组份纺丝设备、复合纺丝组件等核心部件,以及很多应用问题没解决。产业化不是试验室成果在规模上的简单放大,而是工业化水平的不断的提高。从试验室成果过渡到生产实践的中间环节是产业化工程。产业化工程,国外亦称为工业化工程。产业化工程技术掌握得好,就可以把试验室成果和科学家的想法迅速变成现实。
郭大生对产业化的认识,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一次实践。当时聚乙烯醇在大连合纤所试验室研究成功,在试验室做试验时,原料可以靠人工从玻璃仪器中倒出加入,可以用注射针将纺丝液注入凝固液制成合成纤维,但这些方式在生产中不能应用,不能批量生产。这时他开始认识到,试验室里能解决的问题,不等于能投入生产,这中间很多工程技术要掌握,从此开始强化工程技术的学习,一学就是20年。从1970年就开始接触化纤工程技术探讨研究、化纤装备设计与制造、化纤企业工厂设计、化纤设施安装与调试等产业化工程中的每个关键环节。
工业化工程是包括科学、技术等多专业学科技术在内的集合,是一门系统工程。需要将学习工艺、设计、装备、自控、公用工程、技术经济等专业的人员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学工艺的搞流程设计,学装备的搞装备设计,学自控的搞自动化设计,学采暖通风的搞空调设计,学动力机械的搞空压站、冷冻站设计……大家齐心合力,才能最终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
郭大生带领大连合纤所的科研人员搞产业化,是从设计、安装、调试进口纺丝设备起步,在摸索中前进的。他说,产业化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是适应市场的过程,需要更新观念,深入实践,在实践中积累智慧和技术。在我国科研人员中常常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动手能力差,甚至只会说不会干,因此实施产业化的第一步就需要把说和做联系起来。郭大生说,这是很难很难的,只有亲自去想又亲自去做,才会察觉缺陷找到差距,想出办法处理问题缩小差距,才能把想法和应用统一起来,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
产业化的第二步就是深入实践为客户服务。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郭大生就提出研究所要实现三个转变:“从等国家拨款、下课题,向主动到市场找课题、找合作转变;从以我为主、坐等客户上门,向以企业为主、把客户作为上帝、主动为客户服务转变;从在研究所内搞小实验到深入企业做大实验转变。”从那时起,郭大生就带领小分队,活跃在江浙、广东一带地区,在生产实践中开展研究,推动企业乃至行业的发展壮大。
常年在外奔波推动科研成果应用的实践,不断丰富着郭大生在科研成果产业化工程领域的经验,激发着郭大生的创造力。大连合纤所党委副书记邓耀云说,“郭大生一年中有200多天在化纤企业里跑,他亲自抓科研计划的编制、攻关内容的确定、技术方案的制定、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大的科研与工程建设项目合同的履行。”至今郭大生仍然是大连合纤所重大科研项目的第一完成人和技术负责人,大型技术与装备的总设计师,大约有60%到80%的上班时间用在科学研究和成果应用上。
广聚科学技术人才、夯实技术功底、加强技术积累,是产业化的第三步。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要着重解决工艺技术、装备技术、产品应用三个方面的问题,围绕这三个方面创造条件,坚持创新。聚集各专业人才,形成素质优良、追求相同、配合良好的团队,在科学研究、工程设计、装备研制、生产技术等产业化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间断地积累。这种积累是一个磨合沉淀的过程,这种磨合持续了十几年,经历了沧桑与风雨。
近三十年的科研实践使大连合纤所形成了包括研究部、工程部、装备部、市场部、分析中心、信息中心等实施科研成果产业化所需的一系列部门,具有工程咨询、工程设计、质量管理、容器设计、容器制造、进出口产品检验等各种国家资质,具有为行业服务的各种规范手段,承担着科学技术创新、产业化工程设计、专业设备制造、化纤企业技术服务等产业化所需的一系列工作。
在科研成果产业化实践的基础上,他们实施的“十步法一条龙”“交钥匙工程”的做法,受到了企业的广泛欢迎,这包括:为工厂提供“技术方案、可行性论证、对外谈判、工厂设计、装备研制、安装调试、分析检验、技术培养和训练、提供软件和产业服务”。
在我国大江南北的化纤行业,有一句很叫得响的话:上化纤,找大连。张家港保税区长江塑化有限公司董事长邵庆德说,自己是大连合纤所近30家合作企业中受益最大的企业,专门从事高分子聚合物干燥与固相增粘装备的制造厂。能从1994年20万元起步,发展到目前2000多万资产、100多名职工的规模,得益于与大连合纤所的帮助和合作。
上海金纬化纤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海潮介绍,在郭大生帮助下,他们以百万元资金起家,发展迅猛,至今已成为拥有亿万资产的国内化纤纺丝与卷绕设备的一流制造厂。
厦门市金润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长海介绍,在郭大生帮助下,他们从零起步,现在年产值已达到3000万元,人均收入达80万元,成为国内著名的高粘度聚合物熔体过滤器的制造厂。
采访中,我们听说,就是在海外,大连合纤所也赢得国际同行的尊敬。我国有一家公司去日本商谈进口化纤技术和设备。日商脱口而出:上化纤,找大连(合纤所),你怎么舍近求远呢?
一个个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不断开发和持续产业化,使小小的市级研究所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超鲁评价说,大连合纤所以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超前的思维观念和创新的市场运营模式,在坚持体制创新的同时,紧紧抓住国内化纤企业实际的需求,坚定不移地走工程化、国产化的道路,采用研究开发、消化吸收、“嫁接”等各种方式,使我国涤纶长丝行业不但在技术上得到提高和创新,而且使整个行业装备投资大幅度降低,大幅度的提升了整个行业化纤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销售热线:13555854355 13478287278
座机:024-28419715
公司地址:沈阳市沈河区高官台53号